Hero Circle Shape
Hero Moon Shape
Hero Right Shape
imtoken官方版下载手机版|刀币

imtoken官方版下载手机版|刀币

  • 作者: imtoken官方版下载手机版
  • 2024-03-07 23:34:29

刀币_百度百科

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刀币[dāo bì]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刀币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齐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为“齐法化(货)”。四字刀为“齐之法化”。六字刀为“齐造邦长法化”。“齐”指齐国都城临淄。币面文字不带“齐”字的,有即墨刀、安阳刀和潭邦刀。 [1]1918年,山东荣成市石岛镇车脚河村北出土大批古刀币。1930年,山东省平陵故城西南出土一枚刀币残头,上有“莒邦”二字,称为谭邦刀。1971年韩家胡同居民院挖防空洞时出土,约是战国晚期燕国及其附近流通的一种货币。考古研究说一说“以刀为币”背后的那些事2021-10-05 17:08刀币主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这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如果大家有在博物馆见过刀币,就会发现刀币还具有下面这几个特点:“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巨细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详情内容来自中文名刀币馆藏地点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所属年代周所属博物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所属地区上海目录1流通历史2组成部分3刀币种类▪齐国刀币▪赵国刀币▪燕国刀币4历史价值5现存数量6文化价值流通历史播报编辑“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组成部分播报编辑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刀币种类播报编辑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管子》、《地数》、《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长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中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齐国刀币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也有极少数形体较小。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传世齐刀钱文有长达九字者,似出于伪作。“安阳”、“节墨”皆为齐国城邑名。“安阳”不见于文献记载,“节墨”即即墨,在今山东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横线3道,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齐刀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兖州、平原等地。齐刀的铸范有泥质和石质两种,尤以泥范为多。清代陈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数以千计。近几十年,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也屡有发现。范以砂泥制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铸3枚。但所有泥范仅见“齐法化”一种,余尚未发现。齐刀刀币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378—324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文字生动、制作精美。主要有“齐造邦长法化”、“即墨之法化”、“齐法化”和“齐明刀”等。齐造邦长法化又称六字刀,铸于春秋末年,为田氏代姜齐,受封为齐侯时所铸的开国纪念币,此刀形态优雅,铸工精良,存世稀少,为历代藏家所重。齐明刀因刀面有“明”字而得名。其背文为“莒冶齐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燕将乐毅破齐,占临淄等七十余城的五年间所铸。此刀于清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首先发现,因而又称“博山刀”。齐明刀博山刀亦称博山刀,因最早在山东博山发现,故俗称博山刀。博山系旧县名,位于山东中部,1958年撤销,并入淄博市。考博山刀来源,《金石索》载“博山刀为孙星舫所贻,云博山之杏峪村刨出一窖数百枚,文不能辨”,又,“此刀与前刀出一窖,虽舫又自博山携寄”。此刀币由于出土于齐,其钱文有燕币“明”(或称“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称“齐明刀”。齐明刀特征,刀身较燕明刀刀身瘦狭,篆书“明”字外笔长且作方折,区别于燕明刀弧折状。而刀背文有齐、齐化、齐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齐化等十几种不同字数的文字,多素背或符号者。此刀币铸制粗,含铜量略低,含铅量稍高,亦有铅质者。此刀齐燕兼而有之,一定为先秦战国时期铸币,笔者愿就其背景、归属等问题分析如下。春秋战国时,由于各诸侯争霸天下,各自为政,各铸本国币,形成中国币史形制最多的一个特殊时代,产生了贝、布、刀和圆钱四大货币体系。齐明刀铸期较晚,也系刀币体系之一。刀币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来,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针首刀、切头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圆首刀、燕明刀、齐明刀、齐大刀等币种。这些刀币,成为中国北方、东方各国(族)主要货币。曾经铸造并行用过刀币的有鲜虞国、中山国、燕国、齐国、赵国及山戎等部族。齐明刀是在何背景下形成的呢?前314年燕王哙让帝位于国相子之而内乱三年,齐宣王乘机伐燕,哙与子之被杀,燕几至灭亡。前311年太子昭即位,据《燕昭王求士》载:“卑身厚币,以招贤士”,经28年勤政,燕复国并于前284年令乐毅统军伐齐70余城,“入至临淄(齐都)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齐也几至灭亡。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中齐离间计,弃乐毅用骑劫为将,齐设火牛阵以少破燕,夺回所有失地。齐明刀即在前284年燕伐齐始至前279年齐破燕止。齐明刀为什么可行,又为什么行用时间短呢?原因是:1.百姓不愿使伐齐燕国币。拉锯战在战国为常见事,今战胜国一到,百姓用燕币,明燕撤再使齐币,燕币则分文不值,风险大,故人们有逆反、排斥心理和行为;2.战胜国需要社会稳定。齐燕两军交战,势必造成两国货币互相排斥,面对百姓排斥心理,战胜国需要一种“折中”的货币疏通流通渠道;3.商人迎合军心民意。当地商人抓住商机,低成本快速铸币以适应社会需要,用得上,退得出。且看其背文特点,先铸燕占领地如齐、齐化等,又铸齐莒城、莒冶化进退皆行。排他性小,认可度高,故行得通;4.完成使命自然消亡。随齐夺回失地,政权稳固,国币又排斥了自由商币。这是战事决定此币短命,也是此币原本历史价值所在。赵国刀币形体较小,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圆角,和齐、燕刀币首部有尖角大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于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郸”、“白人”、“城白”等文记。邯郸为赵都,“白人”即柏人,亦赵地。由此可确定这类刀为赵国的钱币。赵刀多出土于今河北灵寿、石家庄、邯郸、徐水、易县、滦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辽宁省一带也有出土。从出土地点可知,赵刀也可在燕国境内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圆钱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河北省灵寿曾出土过一件城白刀的石质铸范残块,为了解有些赵刀的铸造地区提供了线索。赵刀中还有更小者,通高不过11厘米,刀身宽仅1厘米,正面有“蔺”字,当是蔺(今山西省离石)地所造。还有较蔺刀更小的言阳刀,通高仅9.5厘米,面文为“言阳新刀”。“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圁阳,战国早期属魏,后归于赵。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疑亦赵国所造。以上两种刀极稀少。燕国刀币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通高约13~14厘米。早期的形体较大,刀背略弯,刀身上宽下窄,通高约14厘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为一字;中期的形体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刀重减轻到10克左右,“明”字写成“债”,有人误释为“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数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数目字。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明刀是战国刀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时可达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较多的地区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带。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的东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东省的临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过这种刀币。这些现象表明,明刀的流通范围并不限于燕国,甚至在赵、齐等国境内也可流通。现在出土的明刀绝大部分来自窖藏,也有少数是从墓葬中发现的。刀币中还有一种尖首刀,似属燕国的一种货币。这种刀通高约16厘米,重11~15克。从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线,刀柄较细,刀首较尖,故俗称尖首刀。有的刀尖长如锥形,俗称针首刀。这两类刀的特点是无一定的面文,甚至有无字的。钱文一般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这些字可能是记号。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北面如辽宁省的凌源,南面如山东省临淄,也都有出土。从出土地点看,大部分皆在燕国境内,可知此刀为燕币的可能性较大。有时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数量很少,或许这是一种比明刀更早的燕币,当明刀大量使用之际,这种刀已经为数不多了。在山东省招远、寿光一带,过去出土过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尚不清楚。发展历程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被日本人所得,现多藏于日本。燕国起初流行尖首刀、针首刀,战国时发展成截首刀与燕明刀。燕明刀上的“明”字呈眼形,与齐明刀明显不同。燕明刀由于出土数量较多,所以价格不高。赵国刀币出现较晚,大约在战国晚期,以形体较小且圆首的直刀为主,刀身多铸地名,有“甘丹、柏人”等。赵刀的出土数量很少,均很珍稀。刀币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中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种类尖首刀刀币“尖首刀”(刀首呈锐角)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5~16克。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过去知道多出于河间、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国以来,1974年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队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币铭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东临淄原齐国之故城西东石桥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最宽1.8~2.2厘米,铭文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130余枚;1979年战国中山灵寿城遗址勘查,在早于城址的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的文化层内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柄有两道脊线,个别为一道脊线,不伸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形,其铭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云等,其背平素,刀长约16.2~17.4厘米,刀首宽2.2~2.8厘米,重11~15克。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土,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政府铸行的“法化”,而是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明刀刀币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于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明刀”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现已有几百种以上,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则多称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于燕之建国,而燕人铸币应该铸空首布或贝,也不会刚开始就铸“明刀”。因为燕人在关中时使用布、贝,到燕地后,燕昭王复国后才铸行“明刀”。其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背弧度小,中断,因文字以一个“明”字而著称,长约14~17厘米,宽约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及河间、保定、辽宁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状态分为“圆折刀”与“磬折刀”两种。圆折刀“圆折刀”一般说来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刀,长约12.8~13.5厘米,宽1.6~1.9厘米,重约14克。其型式与“尖首刀”相同,只是刀的面纹有一个“燕”字,背文分别有左、右、内、外、中,并配以其他文字,这可能是纪范文。刀身与刀柄连接处呈圆形。背文比较复杂,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磬折刀刀币“磬折刀”(又称方折刀),一般体形较小,长约1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仅重1.4克,这是个别现象。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是方折,古钱家称这种方折为“磬折”。其字体长大,雄伟豪放,风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炉,外有工、行、化等单字。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占领其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在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也有圆折的,颇厚重,通常视作燕刀中的珍品。“圆折刀”有减重现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约是惠王时出的,在此期间一方面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单失败,齐国的领土尽失,另一方面又与赵国失和,连年战争,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促成了货币减重现象。此后,燕国可能推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废止了圆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旧,重量减轻。改革之后,好像安定了一个时期,又开始减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铸工粗糙,但数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学者们推断可能是燕王在辽地所铸,但不久就被灭亡,故而所出不多。这种外缘方折下垂特长的匽刀,出土多在山东半岛及济南、益都、肥城、莒县、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阳、齐等,有的记数及干支字,出土的数量不多。燕地使用“刀币”应当在千年以上,前后共经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区可谓安定得多。只是地处偏僻,工艺落后,其刀币略显粗糙,然而却具有一种深厚的乡土风格,率直生动,齐赵两国有所不及。历史价值播报编辑刀币珍稀古钱币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发现的“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中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政权的钱币收藏价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币铸量少,且流通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还有一种被称为“罗汉钱”的钱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时,因军饷不足向当地喇嘛借了铜佛和18尊金罗汉,铜金共熔铸成钱币,当时在钱币正面印有标志,即“康熙通宝”的“熙”字少一竖,以便日后识别收回,因钱是熔金罗汉所铸,民间称其为罗汉钱。现存数量播报编辑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集藏原则,既要看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的长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中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蚁鼻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一辽墓中发掘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也是罕见的珍品;1984年在宁夏银川贺兰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宝”篆、真书体对钱,引起藏界轰动;迄今为止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西汉时的“国宝金匮直万币”等,均堪称币中的“孤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文化价值播报编辑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系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其书风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赵光义用楷、行、草三体书写,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使宋代钱币文字艺术走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还有宋代的一对钱,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宝”的古钱币均属此列。掌握观赏品相至关重要。古钱币的投资价值、增幅大小与品相密切相关,同一钱币若有品相差异,则价格之差往往高达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足见其品相的重要。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春秋战国货币:刀币、布币、金爰、圆钱 - 知乎

春秋战国货币:刀币、布币、金爰、圆钱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春秋战国货币:刀币、布币、金爰、圆钱芹草草读书偶得,与君共享!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距……这一切都为后世中国能够基本维持稳定和统一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秦统一之前的战国货币。刀币刀币是由上古时代的石刀,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是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等地区的青铜铸币。而以齐国刀币最为典型。齐国刀币上铸有“化”字文样,因而又被称为“刀化”。而根据铸造文字不同,齐国刀币可分为:三字刀(铸造有“齐法化”文字)、四字刀(铸造有“齐之法化”文字)、五字刀(铸造有“安阳之法化”或“即默之法化”文字)、六字刀(铸造有“齐建邦长法化”文字)。燕国刀币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布币布币,同样是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因其形状似铲,故又被称作“铲布”。但实际上,布币之形,源于青铜农具镈。“布”与“镈”,古音通假。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韩赵魏)、两周地区。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金爰战国时期,楚国开始大量使用黄金铸币——金爰。相比其他材质的货币,黄金质量均一,价值稳定,不易磨损,又便于分割,携带贮藏都相对方便,呈现出珠玉、龟贝、绢帛等难以比拟的优势。楚国铸造的金爰,以若干小方块连接在一起,中间有格,以便于分切,每一小块为一定单位。其单位有镒(二十两)斤(十六两)金(一块黄金)。目前发现的楚国金爰,铸造有“郢爰”“陈爰”等文字,应该是楚国不同地区铸造的金爰。圆钱公元前336年,秦国开始统一铸造铜币。铜币形制为无廓圆钱,有“一珠重一两”、“半两”等币值种类。相较刀币、布币等其他战国货币,秦国圆钱对后世币制影响深远,圆钱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发布于 2021-02-17 21:35​赞同 7​​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战国刀币 价值几何? - 知乎

战国刀币 价值几何?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战国刀币 价值几何?小余说古董小余说古董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 类货币。其种类有:  一、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二、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 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三、赵 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 王化刀等;  四、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五、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遵循“物以稀为贵”的集藏原则,既要看年代是否久远、流通时间的长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蚁鼻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昂贵。存世数量少的钱币还有唐代叛军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的“得壹元宝”,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便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为稀世珍品。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一辽墓中发掘的“大康六年”纪念铜币,也是罕见的珍品;1984年在宁夏银川贺兰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宝”篆、真书体对钱,引起藏界轰动;迄今为止仅发现一枚的南康“大齐通宝”、西汉时的“国宝金匮直万币”等,均堪称币中的“孤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弯刀币---------------------------253万------------2008-11-08  王字刀币-------------------------535万------------2010-11-16  齐招邦之法化”六字刀币---------122万------------2011-06-20  青铜刀币一组---------------------230万------------2013-05-17  制刀五百刀币-----------------123万------------2012-11-24  制刀五百”刀币-----------------135万------------2014-05-25  齐国刀币-------------------------122万------------2012-06-17  刀币-----------------------------180万------------2011-12-16  齐 刀币 (两件)-----------------200万------------2011-12-16  更多艺术品交流 评估 鉴定 交易 咨询微信号(澳门中信业务部电话):18682473701 刘经理  微信号:342222540刘经理编辑于 2017-04-25 19:32古钱钱币钱币收藏​赞同 13​​4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1分钟,搞清楚刀币的起源与分支 - 知乎

1分钟,搞清楚刀币的起源与分支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1分钟,搞清楚刀币的起源与分支文瀚乐拍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钱币文创唯一指定合作单位。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重要流通货币之一,由青铜铸造而成。有朋友问文瀚乐拍:怎么样才能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刀币的分类呢?下面文瀚乐拍就用1分钟来简单解答一下。我们常见的刀币最初是从实用的工具刀削演化而来,刀削原本是用于渔猎的工具,但是很多人并不认为刀削与刀币有任何联系,直到后来原始的青铜刀削与尖首刀同时出土以后,钱币界才认可了这套说辞。和布币相比,刀币的实际流通范围并没有那么广,主要是燕赵齐三国有铸造,燕赵地区狩猎风俗比较深厚,而靠海的齐国则长期从事渔猎,他们对于青铜刀削的使用频次和依赖度非常高,就像中原的农耕民族将农具铲作为货币一样,刀币的来源也是源自于日常中频繁使用的工具。再后来,为了便于携带和计数,我们会看到刀币手柄上有个便于穿绳用的圆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我只知道布币可以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种,那么刀币该如何分类呢?就要看分类的依据了。如果按照尺寸来分,刀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燕赵刀币,最大特色是体型偏小,另一类是齐大刀,顾名思义就是尺寸明显比较大,是战国七雄里尺寸最大的。如果按照国别和出土地点来分,那就可以分为赵刀币、齐刀币,燕刀币。这里面燕国的刀币是比较简单的,可以分为针首刀、尖首刀、燕明刀三种。赵国比较麻烦,自从三家分晋以后,赵国最初是铸造布币的,从战国中期开始与相邻的燕国和齐国交往密切,为了适应这两个国家的贸易需求,开始铸造自己的刀币。不过赵国的刀币更多的还是外贸需求,自己使用的相对较少,铸造的刀币种类也比较少,而且出土的时候往往会伴随其他的货币一起出土。齐国一直都是大国,武王伐纣时,为姜氏封了齐国,当时刀币、布币、圜钱在民间都曾经流通使用过。后来姜氏衰落,田氏代齐以后,开始一门心思铸造刀币。齐国铸造的刀币和燕赵的刀币有明显的区别,不但体形硕大、文字高挺,而且铸造精整,美中不足就是出土量少,而且流通范围基本也没有超脱齐国范围。齐大刀上铸造的文字数量不同,有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六字刀上铸有“齐建邦长法化”字样,简称为“建邦刀”。既然是建邦,那就意味着是建立新国,这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册封田氏为齐国国君,另一种是在乐毅五国伐齐后,田单率军逆袭重新建立齐国基业,但不管哪一种,六字刀都很明显是为了纪念而铸造的。发布于 2020-11-25 18:10钱币战国时期钱币收藏​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刀币

刀币

 

当前位置: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刀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9日   来源:中国网

【字体:大 中 小】

    我国历史货币中还有一种刀形币,后世称为“刀币”。

    春秋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۰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齐刀

    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378-324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

尖首刀

    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被日本人所得,现在多藏于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锐角)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5-16克。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过去知道多出于河间、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国以来,1974年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队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币铭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东临淄原齐国之故城西东石桥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最宽1.8-2.2厘米,铭文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130余枚;1979年战国中山灵寿城遗址勘查,在早于城址的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的文化层内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柄有两道脊线,个别为一道脊线,不伸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形,其铭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云等,其背平素,刀长约16.2-17.4厘米,刀首宽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土,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政府铸行的“法化”,而是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

燕明刀

    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于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现已有几百种以上,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则多称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于燕之建国,而燕人铸币应该铸空首布或贝,也不会刚开始就铸“明刀”。因为燕人在关中时使用布、贝,到燕地后,燕昭王复国后才铸行“明刀”。其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背弧度小,中断,因文字以一个“明”字而著称,长约14-17厘米,宽约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及河间、保定、辽宁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状态分为“圆折刀”与“磬折刀”两种。

    “圆折刀”一般说来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刀,长约12.8-13.5厘米,宽1.6-1.9厘米,重约14克。其型式与“尖首刀” 相同,只是刀的面纹有一个“燕”字,背文分别有左、右、内、外、中,并配以其他文字,这可能是纪范文。刀身与刀柄连接处呈圆形。背文比较复杂,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

    “磬折刀”(又称方折刀),一般体形较小,长约1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仅重1.4克,这是个别现象。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是方折,古钱家称这种方折为“磬折”。其字体长大,雄伟豪放,风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炉,外有工、行、化等单字。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占领其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在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也有圆折的,颇厚重,通常视作燕刀中的珍品。“圆折刀”有减重现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约是惠王时出的,在此期间一方面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单失败,齐国的领土尽失,另一方面又与赵国失和,连年战争,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促成了货币减重现象。

    此后,燕国可能推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废止了圆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旧,重量减轻。改革之后,好像安定了一个时期,又开始减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铸工粗糙,但数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学者们推断可能是燕王在辽地所铸,但不久就被灭亡,故而所出不多。这种外缘方折下垂特长的匽刀,出土多在山东半岛及济南、益都、肥城、莒县、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阳、齐等,有的记数及干支字,出土的数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币”应当在千年以上,前后共经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区可谓安定得多。只是地处偏僻,工艺落后,其刀币略显粗糙,然而却具有一种深厚的乡土风格,率直生动,齐赵两国有所不及。

 

 

(责任编辑: 郭桢

【E-mail推荐

 

刀币-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刀币-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首页

博物馆概况

本馆动态

藏品展示

学术研究

科普基地

参观指南

文物普查

联系我们

公告法规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题研究

>

正文

刀币

发布时间: 2016/04/25       作者:

赵国是三晋之一,行使的货币以“布钱”为主。赵国与燕国的货币经济关系较深,所以赵在国都邯郸及主要大城市也铸行刀币。荀况时(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赵国已成为刀布币并行的国家,在荀况《富国》一文中就有“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奇之食,苟关市之征以难其事”的话。赵国铸行刀币不会早于燕国,更不会早于齐国。 赵国起初定都于晋阳,后来迁至邯郸,以其地域关系,工商业异常发达,铸造货币也超过其它各国。传世的东周古钱中半数以上出自赵国,当年的盛况可想而知。赵国的货币政策似乎可分成两个阶段。政府在晋阳时,曾经仿照魏国实行管制经济,发行釿布调节市场。当时以“釿布”为主币,“尖足布”为辅币。釿布由官府铸造,“尖足布”则由民间铸造。而民间的工厂为了牟取暴利,除尖足布外同时兼铸其他种钱币,或卖给外国人,或供应国际贸易商,所以各国各样式的钱币赵国都有出产。政府迁至邯郸之后,国力虽然不及往昔强大,但商业繁荣,却超过往昔。政府似乎放宽了管理尺度,改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再推行釿布,改以“刀币”为主、“尖足布”为辅的货币政策,仍由民间自行铸用,不加干涉。此时铸造的刀币并不控制物价,而是一种普通性质的大钱。或一抵方足布五枚,或一抵圜钱十枚。当时政府在发行方面是非常谨慎的,以现在出土的赵刀数量上来看也是非常成功的。目前传世的“赵刀”数量不多,而减重的现象不是很明显,与“燕刀”大小相同,也并非“齐刀”所能比的。 “赵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郸。赵刀首部稍圆钝,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纹二道,环作椭圆形,环孔较小。一般可以分为大小两种。大者通长13.8-14厘米,宽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无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数字等字,文字与外缘都比较细弱。材质为青铜,提炼精细,富有抗力,这种刀币的数量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铸行不久便停止了。小者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纹二道,柄底较平,孔呈椭圆形,通长12.5厘米,首部宽1.3厘米,重3.5克以上。邯郸刀文有的是“甘丹化”,通长13.8厘米,首部宽1.6厘米,重8.2克。按赵于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攻占邯郸。邯郸刀的铸造工厂可能在此后中被破坏,故改出“白人刀”。“白人刀”比邯郸刀略微轻小,刀身直而不曲,环作椭圆形,正面币名“白人”、“白人”、“白”等。这种钱铸于柏人邑,白人即柏人,在邯郸以北,今河北唐山一带,春秋属晋,战国时归赵。这种刀有三种形式:一、刀柄有脊线二道,柄环呈椭圆形,平底,有廓,背多平素,也有一、五、六、十、廿一等纪数,也有化、丘等单字,长13.4厘米,刀首部宽1.5厘米,重7.5克。二、刀首平斜,刀柄刀环与前者相同,长13.1厘米,刀首部宽1.3厘米,重6.7克,铸造整齐,只见白人即白人化两种。三、长13厘米,首部宽1厘米,刀柄刀环呈三角状,穿孔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面文有“白”字,个别有“化”字,面背均无廓,有的白人刀背文有刀、厂、鱼、文、田、乙及数字等,字与外缘平夷,铸造、铜质都非常精美。但减重情况严重,故而大小不一,轻重参差不齐。实际上这种刀流通时间比较长,其减重是必然的,决非一次所为。以上两钱首部外凸为弧状,所以又称“圆首刀”。 “赵刀”里还有一种是“平首刀”是蔺邑所出。蔺与离石位于赵国北部,与燕、秦及戎人邻接,既是赵国的军事重地,工商名埠,也是重要的铸币中心之一。它所出的钱币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圜钱”和“刀币”。赵国开始铸币应在春秋中叶,工艺水准一直居首位,所出各种各样的钱币都非常精美。 赵国刀币中第三种是“小直刀”,是一种非常小的刀币。它的特点与齐、燕国的刀币不同,体型短小,刀身平直,几乎没有弧线,也无磬折,刀首呈椭圆形,刀柄也无脊线,背面无文,制作也较粗糙,但正面铭文整体浑厚,书法精美。一般长为9-10厘米,宽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种:晋化、晋半、晋阳化、晋阳新化。其铸造年代可能与邯郸刀与白人刀同时,晋阳于孝成王三二十年(公元前246年)曾被秦所占领。春秋时为晋阳邑,战国时归赵,迁都邯郸后,曾三次铸造这种刀币,其数量不应该少于甘丹与白人,但目前出土和传世非常稀少,难得一见。 “直刀”的“化”字,有人解释为匕首的“匕”字,认为“匕”通作为币。晋半“小直刀”的价值为晋阳化的一半,即“半化”的意思。晋阳新化小直刀有人分析是对晋阳化而言,表明它有新旧之分。也有人认为新字是表明一种新的货币形式,为了区别于赵国通行的“布币”。 钱学界和多数钱币辞书一般都认为四种小直刀为战国时属赵的晋所铸,有的则认为多流行于邻近燕地的漳水和滹沱河流域。赵国在战国时期是布币流通的区域之一,就像燕国是刀币流通区域之一样。到战国中晚期布币、刀币的流通区域都显著扩大,以至后来形成刀、布并行的流通区域。由于各诸侯国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韩魏赵三国的一些重要城邑,大量铸行布币,燕国同样也铸行大量明刀。赵国与燕国进行贸易时,大量布币流向燕国,并受燕国刀币制度的影响,模仿燕刀铸行了一些或少量有自己独特形制的“刀币”也是很自然的。还有的学者认为晋阳化应为“圁阳化”,圁指圁水,在陕西神木一带。近年有人发现一枚晋阳化小直刀出自陕西米脂县,另有一枚“晋化小直刀”出自陕北吴堡县。后两地均距神木不远。所以有些人认为晋阳化就是“圁阳化”。四种“小直刀”都属赵国铸造是肯定的,但铸造地仍不太清楚。 ——大众收藏钱币频道 刀币类货币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 a、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 b、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 c、越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d、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大众收藏钱币频道 我国历史货币中有一种刀形币,后世称为“刀币”。 春秋时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۰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齐刀 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378-324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 尖首刀 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被日本人所得,现在多藏于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锐角)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5-16克。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过去知道多出于河间、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国以来,1974年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队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币铭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东临淄原齐国之故城西东石桥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最宽1.8-2.2厘米,铭文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130余枚;1979年战国中山灵寿城遗址勘查,在早于城址的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的文化层内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柄有两道脊线,个别为一道脊线,不伸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形,其铭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云等,其背平素,刀长约16.2-17.4厘米,刀首宽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土,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政府铸行的“法化”,而是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 燕明刀 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于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现已有几百种以上,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则多称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于燕之建国,而燕人铸币应该铸空首布或贝,也不会刚开始就铸“明刀”。因为燕人在关中时使用布、贝,到燕地后,燕昭王复国后才铸行“明刀”。其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背弧度小,中断,因文字以一个“明”字而著称,长约14-17厘米,宽约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及河间、保定、辽宁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状态分为“圆折刀”与“磬折刀”两种。 “圆折刀”一般说来是一种体形较大的刀,长约12.8-13.5厘米,宽1.6-1.9厘米,重约14克。其型式与“尖首刀”相同,只是刀的面纹有一个“燕”字,背文分别有左、右、内、外、中,并配以其他文字,这可能是纪范文。刀身与刀柄连接处呈圆形。背文比较复杂,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 “磬折刀”(又称方折刀),一般体形较小,长约1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仅重1.4克,这是个别现象。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是方折,古钱家称这种方折为“磬折”。其字体长大,雄伟豪放,风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炉,外有工、行、化等单字。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占领其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在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也有圆折的,颇厚重,通常视作燕刀中的珍品。“圆折刀”有减重现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约是惠王时出的,在此期间一方面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单失败,齐国的领土尽失,另一方面又与赵国失和,连年战争,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促成了货币减重现象。 此后,燕国可能推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废止了圆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旧,重量减轻。改革之后,好像安定了一个时期,又开始减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铸工粗糙,但数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学者们推断可能是燕王在辽地所铸,但不久就被灭亡,故而所出不多。这种外缘方折下垂特长的匽刀,出土多在山东半岛及济南、益都、肥城、莒县、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阳、齐等,有的记数及干支字,出土的数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币”应当在千年以上,前后共经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区可谓安定得多。只是地处偏僻,工艺落后,其刀币略显粗糙,然而却具有一种深厚的乡土风格,率直生动,齐赵两国有所不及。 ——中国网 刀币产生于我国东方、北方渔猎区和手工业商业发达的地区。刀币是由古代一种叫“削”的铜制渔猎和手工业用刀演化而来的。它的形状类似带柄的刀,其前部刀端较尖,刀背呈弧形,刃凹,柄身有裂沟,柄端有穿绳圆孔。刀币按它的形制和铸造地区划分,大体有三种类型: 1.齐刀 这种刀币体型较大,又称大刀,多流通于山东半岛的齐国。齐刀的制作比较精整,币面都铸有铭文,铭文字数有六字的、五字的、三字的不等。但无论哪一种都有“齐、法、化”三字。化即货字,法化是标准货币的意思,指货币的重量、成色、形制均合标准。据研究,齐刀币中最古老的是有“齐造邦长法化”六字铭文的刀币,(图2)有人认为是西周姜尚初建齐国时造的,有的说是齐桓公时,或田和取得齐国政权时铸的。因此,齐刀可能始于西周。进入战国时期,齐刀中有全国性货币和地方性货币之分。大约在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时期,齐国普遍铸造“齐法化”三字铭文刀,在境内统一流通使用,反映了地方诸侯铸币权的进一步加强和货币制度的进步。其他一些刀币和“节墨邑之法化”(即墨刀)、“安易之法化”(安阳刀)等,应属于地方性货币,也可能是“齐法化”三字刀流通之前的旧币。齐刀币的流通范围,在战国时期随着齐国疆域的拓展而扩大,从历年齐刀币出土地点来看,已遍及现在的山东各地。 2.燕刀 燕刀是燕国地区流通的刀币,有三种类型。一是明刀。这种刀币的正面都铸有一个“■”(明)字,所以叫做“明刀”。这是在燕地流通最广,历代出土最多的燕刀币。燕明刀的背面,有的铸有铭文,有是各种图形、符号,据说是铸币时炉次的标识。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刀身圆折,弧背凹刃,称作圆折刀;一种直背直刃,刀身方折,象古磬形状,故称磬折刀。在齐国也行使过少量的明字刀,多发现于山东博山附近,叫做齐明刀或博山刀。这种明刀形体较短狭,上面的铭文有:“齐化”、“齐化共金”或齐国的城邑名等。据认为,这是燕国名将乐毅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邑时期铸造的。燕明刀流通的地域很广,河北、辽宁、吉林、河南等许多地方都曾出土,在朝鲜、日本等地也有发现,流通的时限约为战国时期。另一种燕刀,叫做尖首刀。它的特征是刀身较长狭,前端首部较尖锐,币面铸有一个或两个字的铭文,可能是地名或其他标识。尖首刀的形制比较接近于齐刀,据认为是受了齐国的影响。流通的时限约在春秋末战国初期,历代出土的数量较少。还有一种燕刀叫做针首刀,它的前端首部更尖,像针一样。刀身较短而薄,形制古朴,多数没有文字,少数有一些象形文字或符号。产生的年代比尖首刀更早一些,有人说可能是西周时代的刀币。针首刀流通的范围很小,从出土的地域看,主要限于燕国沿长城边地一带。也有人说它出于匈奴故地,故又称匈奴刀。 3.赵刀 赵刀是赵国靠近燕国的地区使用的刀币。它的特征是前端比较平或呈圆形,刀身平直薄小而有弹力,又叫做圆首刀、平首刀或直刀。赵刀的铭文多为“甘丹”(邯郸)、“白人”(柏人)两种地名,也有少量其它地名的。赵刀流通时间,约在战国中后期,赵地本是布币流通区,因受燕、齐的影响,为便于地区间商业交往而铸造的。实际上,燕、赵两地均为布币、刀币并行流通地区。 ——高中语文网 中国古代仿照环首小刀形状铸成的铜币,属战国铜币中的一种。《管子》、 《地数》、 《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币”,都是指铜币而言。战国时齐、燕、赵等国都铸造过刀币。 齐国刀币 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也有极少数形体较小。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 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近人或释“法化”为“大刀”。传世齐刀钱文有长达九字者,似出于伪作。“安阳”、“节墨”皆为齐国城邑名。 “安阳” 不见于文献记载,“节墨”即即墨,在今山东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横线 3道, 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 “工” “甘” “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齐刀铜质,铸工都比较好。经检测,含铜量为70%左右,其余为铅、锡。齐刀遗留下的实物颇多,多出土于今山东省黄河以南 京沪线以东,包括今济南、淄博、潍坊、昌邑、掖县、福山、荣成、海阳、平度、青岛、诸城、日照、沂南、莒南 兖州 平原等地。齐刀的铸范有泥质和石质两种,尤以泥范为多。清代陈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数以千计。近几十年,在今临淄的齐城遗址内,也屡有发现。范以砂泥制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铸 3枚。但所有泥范仅见“齐法化”一种,余尚未发现。 [节墨之法化“刀币”(拓片) ] 燕国刀币 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种刀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通高约13~14厘米。早期的形体较大,刀背略弯,刀身上宽下窄,通高约14厘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 ”、“ ”,背文多为一字;中期的形体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 ”;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宽,刀背较直,柄向内屈曲明显,刀重减轻到10克左右,“明”字写成“ ”,有人误释为“ ”或“易”。中期、 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数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数目字。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 [燕“明”刀币(拓片) ] 明刀是战国刀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一种,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时可达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较多的地区在今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带。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的东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东省的临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过这种刀币。这些现象表明,明刀的流通范围并不限于燕国,甚至在赵、齐等国境内也可流通。现在出土的明刀绝大部分来自窖藏,也有少数是从墓葬中发现的。 刀币中还有一种尖首刀,似属燕国的一种货币。这种刀通高约16厘米,重11~15克。从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线,刀柄较细,刀首较尖,故俗称尖首刀。有的刀尖长如锥形,俗称针首刀。这两类刀的特点是无一定的面文,甚至有无字的。钱文一般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这些字可能是记号。出土这种刀的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带,包括张家口、保定、易县、徐水、安国、河间、灵寿、藁城、石家庄等地。北面如辽宁省的凌源,南面如山东省临淄,也都有出土。从出土地点看,大部分皆在燕国境内,可知此刀为燕币的可能性较大。有时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数量很少,或许这是一种比明刀更早的燕币,当明刀大量使用之际,这种刀已经为数不多了。 在山东省招远、寿光一带,过去出土过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 现在还不清楚。 赵国刀币 形体较小,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 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圆角,和齐、燕刀币首部有尖角大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于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郸”、“白人”、“城白”等文记。邯郸为赵都,“白人”即柏人,亦赵地。由此可确定这类刀为赵国的钱币。赵刀多出土于今河北灵寿、石家庄、邯郸、徐水、易县、滦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南部辽宁省一带也有出土。从出土地点可知,赵刀也可在燕国境内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圆钱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河北省灵寿曾出土过一件城白刀的石质铸范残块,为了解有些赵刀的铸造地区提供了线索。赵刀中还有更小者,通高不过11厘米,刀身宽仅1厘米,正面有“蔺”字,当是蔺(今山西省离石)地所造。还有较蔺刀更小的言阳刀,通高仅 9.5厘米,面文为“言阳新刀”。“言”字前人多误认为“晋”字。“言阳”疑即西汉时西河郡之 阳,战国早期属魏,后归于赵。此刀形制和蔺刀相似,疑亦赵国所造。以上两种刀极稀少。 [赵“城白”刀币(拓片) ] ——百科在线全文检索

上一条:三孔布

下一条:王莽时代钱币史

Copyright 2015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刀币 - 搜狗百科

搜狗百科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是明刀、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1]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币种类包括: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通高约13~14厘米;齐国的三字刀、齐明刀、博山刀等,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等,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5~15克;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王莽新朝的金错刀。[1]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刀币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是明刀、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1]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币种类包括: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通高约13~14厘米;齐国的三字刀、齐明刀、博山刀等,通高约17厘米,重约40~55克;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等,通高约13~14厘米,重约5~15克;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王莽新朝的金错刀。[1]中文名刀币展开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期[2]展开所属地区上海展开馆藏地点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301号展开所属博物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展开参考资料:1. 刀币金投网[引用日期2023-07-12]2. 刀币文字知网[引用日期2022-03-08]词条标签:非地理文物考古地点古代史历史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46699次最近更新:23.07.13编辑次数:12次创建者:僤純┰dê僾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刀币的历史和价值 - 知乎

刀币的历史和价值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刀币的历史和价值墨客作者刀币是什么?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齐刀是齐国货币。币面文字带"齐"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为"齐法化 (货)"。四字刀为"齐之法化"。六字刀为"齐造邦长法化"。"齐"指齐国都城临淄。币面文字不带"齐"字的,有即墨刀、安阳刀和潭邦刀。 使用国家有齐、燕、赵等国 种类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等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的刀类货币。其种类有:一、燕国的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二、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 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四、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五、王莽新朝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使用范围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组成部分 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按形状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为磬折刀和弧背刀。刀币的历史价值 珍稀 古钱币 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发现的"十文中统元宝交钞"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币,被学术界视为无价之宝;吉林的"广平银币"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枚机制币;1985年8月在黑龙江阿城县出土的" 承安宝货 "为我国"一两半计数白银币"的罕品。短命政权的钱币收藏价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 靖康通宝 "、"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方。因此,"靖康"钱铸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属国家一级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 永昌通宝 ",此钱币铸量少,且流通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贵。还有一种被称为"罗汉钱"的钱币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时,因军饷不足向当地喇嘛借了铜佛和18尊金罗汉,铜金共熔铸成钱币,当时在钱币正面印有标志,即" 康熙通宝 "的"熙"字少一竖,以便日后识别收回,因钱是熔金罗汉所铸,民间称其为罗汉钱。 刀币的文化价值 一些传世并不太少的品类,则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而备受青睐。如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系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迹,其书风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赵光义用楷、行、草三体书写,楷书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连,草书奔放流畅,使宋代钱币文字艺术走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还有宋代的一对钱,原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宝"的古钱币均属此列。 掌握观赏品相至关重要。古钱币的投资价值、增幅大小与品相密切相关,同一钱币若有品相差异,则价格之差往往高达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足见其品相的重要。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值得收藏的钱币中,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发布于 2018-12-16 17:28价值历史​赞同 11​​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尖首刀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尖首刀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先秦货币尖首刀是先秦时期刀币系统中铸行最早的货币。其币形的演进特征与流通空间的变化大体相对应。尖首刀流通区域的范围较广,且区域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这一流通区域的形成与演变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地理的分布格局有密切的联系。尖首刀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中文名尖首刀外文名Sharp knife时    代先秦时期作    用货币地    区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目录1起源2历史研究3分类4其他信息▪齐刀▪燕明刀5出土起源播报编辑尖首刀尖首刀铸行于燕、中山两国。根据地层判断,“尖首刀”币要早于城内发现的其它刀币,而尖首刀单独出土,并无其它刀币混杂在一起的现象,因此,“尖首刀”比较中山国的刀要早些。从各地出土的尖首刀来看“尖首刀”与“燕刀”的关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终改变了形制,刀尖缩成斜坡状,面文铸有一个“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国政府铸行的“法化”,而是燕国境内一些地方民族为商业需要而铸行的货币。晚期“尖首刀”上出现明字,是明刀的先导。刀币进入了春秋战国之际,扩大了它的范围。首先在燕国境内出现了“尖首刀”(包括“针首刀”)。燕出现刀币形式应是受齐国的影响。燕昭王颇能接纳人才,在位时开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渔阳、辽西、辽东诸郡。燕国铸有“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针首刀(刀首呈尖刺状)刀身与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长,刀柄有直纹,正面两条、背面一条,铜质不精,制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简单或无文,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故又称“匈奴刀”。“匈奴刀”在日伪时期曾出土于承德、张家口一带,被日本人所得,多藏于日本。尖首刀“尖首刀”(刀首呈锐角)刀身通长15-18厘米,宽约1.8-2.6厘米,重约15-16克。其形制与齐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极薄,刀背极厚,但都因刀刃上端显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纹,一端有刀环。先是两面都无字,后来多数仅单面有字,以单字为多。“尖首刀”过去知道多出于河间、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国以来,1974年辽宁省凌源县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队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币铭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东临淄原齐国之故城西东石桥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军营出土一批“尖首刀”计1845枚,最宽1.8-2.2厘米,铭文有:大、吉、阳、日、行、丙、上、古、矢等130余枚;1979年战国中山灵寿城遗址勘查,在早于城址的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的文化层内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柄有两道脊线,个别为一道脊线,不伸入刀面柄首为圆环形,其铭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云等,其背平素,刀长约16.2-17.4厘米,刀首宽2.2-2.8厘米,重11-15克。历史研究播报编辑尖首刀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尽管古钱币学者对此论尚有分歧。有的认为尖首刀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上游的郭、虢、鲜虞等国所铸;有的认为是燕国长城以南一个地区的特殊货币;有的认为是燕国境内少数民族早期的货币;但其出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古代燕国的境内,故大多数学者现仍将其定为燕地铸币。 尖首刀的形制和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铸的各种“齐刀”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刀背隆起、有廓、刀环宽出刀柄较大、刀柄上有两道纵纹等。古时齐、燕两国相邻,多有争战,燕国早期的经济水平较齐国落后。两国经济关系往来密切,燕国的经济发展受齐国影响较大,燕国铸币自然会受到齐国的影响。从现有的齐、燕两国所铸货币的风格特点来看,不仅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且齐国所铸“齐刀”的工艺水平,精美程度,远胜于燕国的尖首刀,既证明了两者之间应有的传承关系,也说明了尖首刀的铸地距“齐刀”铸地不远。尖首刀燕国所铸的尖首刀常品中,大小多种版式和异品版式以及出土于燕地、传为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所铸的针首刀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今天许多古钱币爱好者的追寻。尖首刀的形制、面文、品相和存世数量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市场价值,从每枚数千元至100多元不等。由于尖首刀铸成于2000多年前,刀体又薄,尽管有时出土较多,但品相完美,无残缺,变形者不多,其异品和针首刀更为少见。因市场对先秦货币有一定的需求量,故各种仿制水准的“尖首刀”应运而生。大多数仿制的“尖首刀”水平较低,容易辨识。仿品刀身较真品厚,纹饰和符号文字不是不清楚,就是过于清晰,且比真品粗糙。这是因为尖首刀真品的刀身厚如薄纸,仿制真品打模翻沙做范时,刀身自己的厚度加上锈蚀的厚度和仿品范模成型干燥后缩水的间隙,使仿品无形中就会比真品厚了许多,边廓、纵纹、文字、符号等凸起阳线部分自然就粗了。加之大部分“尖首刀”常品的市场价在100多元至百元不等的中低档价位,使仿品倒不如中高档价位的方孔圆钱赝品多且不易辨识。尖首刀其仿制“尖首刀”的形制与真品相较无二,多仿常见的中、小型“尖首刀”常品,刀身薄厚与真品完全一致,刀柄上仿出两道细细隆起的纵纹。虽然仿品刀环略扁,柄上两道纵纹间距较大,但一般人不易察觉。即使发现了也会认为是版别的不同,且仿品作出了带有锯齿状的锈蚀痕,表面也做出了硬锈的隆起状,十分逼真。刀身做的无可挑剔。边廓和符号的粗细与真品一样,并把刀身作出窖藏受压后弯曲,刀身先作出黑锈地子后覆满葱心绿色仿锈,布满绿锈的刀身上偶见一、二处黑色地子,部分绿锈结成疙瘩状的硬锈,并泛着像真品锈蚀上才能泛出的锡光,十分诱人。作伪者自产自销,不仅仿钱作的好,卖钱的技巧也颇费心思。在市场摆摊售钱时,面前只摆几把“尖首刀”赝品,旁边放一些杂项式普通古代铜钱真品,卖“尖首刀”要价时,总比真品低许多,纯正的河北口音和质朴的外表,如何挖出“尖首刀”的故事,让众人深信不疑,少数古钱币经营商们知假买假,图便宜。而大部分人就把它当成真品买走收藏去了。在北京每年举办数次的“中国钱币交流大会”上,“尖首刀”一天卖量近万元。这就意味着至少有几百枚“尖首刀”的仿品走向全国各地,加上从其他渠道流走的,一年之中约有上千枚的“尖首刀”仿品沉淀在古钱币买卖流通领域和收藏者手中,被相当一部分人当成真品。在古代赵国邯郸,已经看不到古时邯郸人传下来优美的步态,但从邯郸人能仿制出惟妙惟肖燕国“尖首刀”,却使人们对“邯郸学步”又有了一种新的演绎。分类播报编辑可分为三式尖首刀刀首尖:刀头宽大,弧背,凹刃,斜首。面幕周缘有廓,刃部廓线不太明显,背缘隆重起,刀背两侧外廓在与刀柄相交处中断,刀柄面幕上的两直纹高于刀柄的廓线。刀环一般为圆形,也有椭圆形,面文一般为一个字。刀尖短,弧背陡直,刃凹,刀身外廓中断于与柄相交处,柄部面背均有二直线,环为圆形,面文为一个字。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尖首刀是先秦古刀币的一种其形制有显著的特点“刀形上锐,故以尖首刀名之”①这种刀首尖锐,刀背凹弧的尖首刀币是先秦刀币中铸行最早的一种货币,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这种货币应是春秋中期以后,白狄族及白狄所建诸国的货币。②一尖首刀的类型结构及其时空特征对尖首刀类型的分类研究,泉界诸贤做了很大努力。朱活先生把尖首刀划分为两大类型:Ⅰ型刀尖较短,刀身外缘有廓隆起而断于柄部,面背间均有二直纹。柄端有圆环。Ⅱ型刀身较短,刀刃特长,刀身外缘廓,柄较窄,柄面有二直纹,背仅有一直纹,柄端有环,呈竖立的椭圆形。其他信息播报编辑春秋时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齐国,得渔盐之利,出现了商品交流的繁荣景象。伴随着经济往来的不断发展,齐国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铸行了一种形状像刀削(青铜刀)的青铜铸币,称之为“刀币”。“刀币”最初是在齐国行用,到了战国时期在燕赵等地也与“布币”并行流通。它是由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变过来的。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۰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齐刀齐刀,齐国铸造,主要流通在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齐刀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等数种。其中“节墨”、“安阳”、“齐”均为地名,“节墨”即今山东即墨,“安阳”即今山东曹县一带,“齐”指齐国都城临淄。根据实测:齐之法化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节墨之法化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安阳之法化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齐建(造)邦长法化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齐法化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后两种是战国田齐所铸的刀币,其特征是刀币的外缘不断,币面的文字没有“之”字,仅为“法化”。齐建(造)邦长法化就是六字刀,据说当时是一种纪念币,传世极少,非常珍贵。公元前378-324年之间,也就是在齐威王到齐宣王时代,齐国以齐法化统一了各种刀币。燕明刀燕国的主要刀币是“明刀”,由于在这种币面上铸有一个“0D”字符号,此字的形态变化很大,对于它的解释,诸家各异,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称“易刀”、“燕刀”、“明刀”。“明刀”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现已有几百种以上,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而称之为“齐明刀”,其它种类的则多称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于燕之建国,而燕人铸币应该铸空首布或贝,也不会刚开始就铸“明刀”。因为燕人在关中时使用布、贝,到燕地后,燕昭王复国后才铸行“明刀”。其刀首较窄,刀尖较钝,刀背弧度小,中断,因文字以一个“明”字而著称,长约14-17厘米,宽约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及河间、保定、辽宁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出土播报编辑尖首刀河北藁城市北楼村于1982年秋发现一批窖藏尖首刀币。据现场观察者介绍,这批尖首刀原储藏在一件泥质灰陶罐内,是村民从距地表约2.5米深处挖掘出来的。出土之后,陶罐当即破碎,所盛的刀币尽管锈迹斑斑,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尖首刀共出92枚,形制基本相同,弧背凹刃,刀首宽大,呈斜坡状;刀背两面外郭隆起,截断于与刀柄相交处;刀刃和刀首部分不留外郭,形颇轻薄;刀柄略呈弧度,外郭不甚明显;柄面纵线多为两条,少数为一条;刀环圆形者居多,椭圆形者较少。刀币形制虽然相类,但其形体大小并不一致。宽大者,重16.1克,通长17.3刀首宽2.6、刀尾宽2.1、环径2.3厘米;较窄小者,重14.5克,通长16.7、刀首宽2.3、刀尾宽1.5,环径2.2厘米。在这批尖首刀币之中,无论宽大者还是窄小者绝大部分铸有钱文,其中83枚正面有钱文,3枚面幕均有钱文,钱文多半一个字,少数两个字,大多在刀身下部和中部,只有个别的在刀身上部。由于缺乏直接的可靠依据,给确定这批尖首刀的铸造年代带来很大困难。但是,经过对比发现,这批尖首刀与平山县中山国古灵寿城春秋至战国早期遗址(即一号和二号遗址)文化层内所出,无论是形制、形体大小还是钱文都基本相同。由此可知,其流通时代也相去不远,大略在春秋中期至战国之初。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金错刀(古代货币)_百度百科

古代货币)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金错刀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6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金错刀播报讨论上传视频古代货币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金错刀又称一刀平五千,是一种古代货币,于新莽年代制造,主要材料是金属。中文名金错刀别    名一刀平五千类    型古代货币目录1简介2详细3历史价值4制作工艺5市场价值简介播报编辑一刀平五千刀币是继贝币和金属贝币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割据小国开始制造并使用这种刀型币。这枚汉刀币,是王莽篡汉后更铸的货币,又称“金错刀”。详细播报编辑这枚“一刀平五千”刀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字为阴刻,字陷处填以黄金,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刀身上铸有阳文“平五千”三字,其中“平”是“值”的意思,即表示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值得注意的是,这枚刀币的造型独具韵味,丝毫未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彼时尖首刀形制。古拙稳重,并透露出秀美气息。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新莽钱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钱币版别较多,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文体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精者轮廓斜削,笔划细挺。是金错刀的第1把刀币,其接口处不留一点痕迹。历史价值播报编辑金错刀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金银充当货币。但是至 少在清代以前, 这些金银并不是以“硬币”的形态出现,而是以条块的形态存在。金银在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是“两”,看过《史记》之类古书的人都知道,在东汉之前,金子就以“斤”计量。那时的史书经常记载,国君或者皇帝动辄就赏赐臣下黄金数百斤,甚至数千斤,最多竟达10万斤。当然,那时的“斤”和今天的“斤”比起来,要小得多得多,大概相当于250克或者更少,金子的纯度也比较低。古代的中国人,经常把黄金和白银铸造成“元宝”,元宝的单位是“锭”,但价值却是按照重量和成色来计量的。到了西汉末年,建立了短暂的“新”朝的西汉外戚王莽倒是比较热衷于铸造金银钱币。王莽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进行了第一次货币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铢钱继续行使外,又发行了三种新的货币,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据酷爱收藏钱币的中国青铜研究会秘书长赵春安介绍,刀币是继贝币和金属贝币之后流通使用的古代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割据小国开始制造并使用这种刀型币。而一刀平五千就是王莽篡汉后新铸的货币——“金错刀母钱”,又称一刀平五千。这种王莽为“托古改制”所铸之刀钱,钱体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浇铸。刀环如方孔圆钱,穿孔上下镌“一刀”二字阴文,“一刀”二字用黄金,十分光灿华美上部为圆形,下部为刀形。古币通长7.8厘米,圆形直径2.6厘米,刀身铸有“平五千”三字,意思是一个这样的金错刀价值五千文铜钱。当然,实际上这种钱币包含的黄金重量远远不值五千文铜钱的价值。发行这种“不足值”的货币实际上是王莽掠夺民间财富的一种途径。因此,这种靠暴力保证流通的钱币在民间遇到了激烈的抵制。制作工艺播报编辑这枚刀币的造型独具韵味,丝毫未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古拙稳重,并透露出秀美气息。“金错刀”钱缘处冷加工“锉痕”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新莽钱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钱币版别较多,但钱文大体以悬针篆为主,文体有精有粗。粗者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精者轮廓斜削,笔画细挺。币面深厚质朴的篆隶文字与厚重笃实的钱体浑然一体,被历代藏家誉为“钱绝”。 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采用了特殊的镶嵌黄金工艺——错金工艺。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还是今天说的“错金”、“错银”,金、银二字容易明白,但“错”字对一般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汉代是中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所编的《说文解字》中对“错”字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从金声”。金银错最流行的汉代,对“错”字的全部解释,就只有上述六个字,说明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也说:“涂,俗作涂,又作,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广义一点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一刀平五千是中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由于它制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为钱币收藏者所珍爱。历代文人雅士如张衡、韩愈、钱昭度等,留下了“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等诗词。使得王莽被历代藏家誉为“铸钱第一高手”。市场价值播报编辑在市场价值方面,因此类古金属货币的稀少,一刀平五千在上世纪90年代估价约为人民币2500元。当属同类币中的高价。而2001年,在上海第十一届钱币拍卖会上,已经升值到了6700元,而2007的嘉德秋季钱币拍卖会上,一刀平五千以1.925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刚过半年,时下一刀平五千在报国寺古钱币市场上已经升值到了3万余元,而且根据当前古钱币市场的走势,一刀平五千还有升值的空间。 对于收藏保养方式,赵春安介绍,在古代藏家得到一刀平五千常以角骨为盒,入匣保存。如今则可以放入有机玻璃盒,并于盒底面粘贴一薄层织物或泡沫塑料,钱背朝上放入,以避免对于钱面的磨损。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